入手了人生第一台 Mac

曾经,我是一名只体验过 Windows 和 Linux 的用户。然而生长在自定义程度极高的 x86 平台上的这两个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软硬件的联合,通常有软硬件打架导致用户体验极差的情况 (不得不吐槽,在 Windows 上已经很难受的情况下 Linux 的软硬件打架问题更严重)。在使用 Linux 的过程中我确定我自己喜欢一些 UNIX 风格的事物,同时在斟酌了性能需求后,我入手了 MacBook Air。

我非常感动,苹果终于把软件和硬件都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这使得软硬件打架的情况在新版 Mac 上得以解决。现在的 MacBook Air 不仅省电,性能还尚可,是相当好的轻薄本 (不过我没体验过 x86 轻薄本,平时接触 x86 让我对这东西死心了…)。曾经我不入手轻薄本的理由是担心性能不足,但实际上 MacBook Air 的性能对我来说相当够用——因为我不编译大项目,也不剪视频,也不是会在 Mac 上打游戏的抖M。如果你和我一样平时只需要开着 IDE 写写代码看看网页,同时开着 IM 还运行着一些前端预览界面,那它的性能绝对够,完全不卡。我们没必要对这些简单工作存在性能焦虑,但是也别做着拿轻薄本打游戏的白日梦。我觉得很搞笑的一点是,前端工程师都喜欢用 Mac,还喜欢带着 Mac 去星巴克点杯咖啡做气氛组。

Mac 也改变了我使用电脑的方式,开盖即用,再也没有睡死问题,我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和实践我的灵感。统一的快捷键,让我不用计较背快捷键的成本。睡眠也有超长续航,我不用总是担心电脑在假装睡觉然后一打开就看到耗尽的电池。此外 MacBook Air 的金属外壳设计也很迷人,是我之前用塑料壳游戏本用得太多(误以为自己/变得)不计较产品设计了;屏幕也的确很好,虽然我没有很明显地体验出来,但是确实感觉它很鲜艳,可能因为是 OLED。

当然了,我不仅是来体验省电和统一的,还是来体验 Mac 的独有设计的。我很喜欢的一点是,Mac 的 Command 和 Control 键是分离的,这意味着我可以用 Command 键对终端窗口做操作,同时用 Control 键对终端内的程序做操作,不用担心快捷键冲突的问题。美中不足的是,Control 键只有一个,所以我在终端中把右边的 Option 映射成右 Control 了。Caps Lock 用于切换中英文的设计也很棒,我用了之后回到 Windows 反而有点不习惯了。其他的,还是熟悉的 UNIX 味道,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自然——我有 homebrew 助我包管理、我可以利用管道联合起各个程序方便地处理信息,以及我有好用的终端,不会像 Windows Terminal 那样老是出显示问题 (生气)。

不过也有缺点,就是脆弱和非常容易沾油脂并且极难清洗的屏幕、极高的价格以及精准的刀法。对我来说,我可能只用最低配就够了,毕竟我也不是没高性能机器。我现在觉得,可移动的电脑何必性能这么高,想要高性能买工作站不好吗。

本来写了很多的,但是后来觉得就这样总结一下就好。Mac 确实很好,要是能便宜一点就更好了 (伸手)。